曾有一個剛認識的友人同我聊起洛杉磯以及一些東岸城市的餐廳。
她是個令人感覺有骨氣及技巧的廚師,在不少有名的餐廳工作過。
我們一來一往,非常愉悅地耗費兩小時有餘討論食物,
以及交換城市吃食情報心得之後,
她看著我,用一種頗為堅定的語氣說:
"你不會是個什麼有名的 food blogger 吧。"
語閉,我笑著搖頭否認。
她還不信地繼續問,"真的不是?"
"真的不是,我保證。" 我笑著回答。
很多事情我都喜歡沾一點,也沒啥瞇了不起的,
有點錢有很多閒,遊手好閒又貪吃,所以到處試試罷了,
但我從來沒有認真地想過要弄個什麼專門嗜好的部落格,
(例如食物,葡萄酒/威士忌/清酒,時尚等)
大抵是因為自己個性的因素,要把 blog 認真弄成那要好悶啊。
我仔細地想了想,下列是五個我自認做不成 food blogger 的原因:
1. 我個性喜歡低調自然又貪吃,要我跟個傻逼一樣每道菜上桌以後,
把食物盤子與桌上餐具和炫耀用酒瓶 (註:酒標要朝鏡頭)擺放整齊,
開個波亮的閃光燈咖擦一聲,然後才能動手大快朵頤的話,
我的餓蟲早已經跳的滿桌都是了。
如從前菜上手,到一頓飯吃畢,
閃光燈的次數應是頻繁到我害怕隔壁桌的情侶會把玫瑰花甩過來,
叫我不要再打擾他們了。
2. 我可是土生土長的台灣外省人呢,
知之為知之
(例如說豆腐做法,水餃餡比例,麵食發酵時間及桿製手勁等),
不知為不知
(例如說我怎知道地的燉仙人掌、海鮮燉飯、松露凍如何做)。
吃完回家查查書長知識是可以,不懂勿裝懂。
這麼說唄,中式食物是我的根源
我可沒法假裝老娘從小吃法國菜義大利菜西班牙菜中國菜日本菜等長大。
因此,我對那些吃過四五回就一廂情願地喜歡批評某民族食物的傢伙只能用鼻息以對。
妳以為老娘從小吃過的小籠包和餃子會比你這米國人少嗎。(哼)
3. 我是個 food snob,若吃到不好吃的我愛碎碎念做發洩,
但並不認為有一套萬用尺規可以當作所有衡量食物的標準。
當然,該是 fine dining 的地方就用 fine dining 的眼光對待,
至於你家前面的塔可餅攤和隔壁中國籍姥姥炒的酸豇豆和紅油豬耳,
你還真以為人家得服侍你像是你剛花了 150 米錢嗎。茶自己倒吧。
4. 佐餐用酒是為了提升食物美味而存在的,
而不是酒單價格或酒瓶標籤。
葡萄酒的價值並不那麼容易用金額大小衡量,
往往一些便宜的酒也有很不錯的質素。
清酒在米國比較難用實惠的價格買到好喝的。
老娘當然知道 Chateau Margaux 和男山不錯喝,
但每天 Chateau Margaux 和 男山也是很無聊的。
5. always be humble and honest。
食物本來就是非常容易受主觀影響的玩意。
因著氣候、運氣,和個人身體因素,
同一家餐廳在不同的客人眼中,評價就有可能不同。
記錄吃食旅程是一回事,為了展現寫者有什麼特殊品味大可不必。
但有太多的 food blog 都以一種像佈道的語法向讀者宣告
"因為我嚐過這個 truffle 和那個 sauce 跟那個品種的米,
那個鴨腿,還有最重要的那個年份的波爾多,
而你不知, 所以吾與汝不同等級。"
我是覺得相當噁心的。
以上種種,證明了我懶惰,好吃、偏袒、貪小便宜,又想要保持瀟灑的形象,是真不適合做 food blogger 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